探寻新能源锂电企业生存之路 八大动向解析上半年市场格局

储能世界网讯:

电池百人会企业家“问道”金沙滩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现场

电池百人会企业家“问道”金沙滩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现场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8月16日讯(陈语 张倩 山东青岛报道)2018年8月16日-19日,继2016年“问道”崂山,2017年“问道”长白山之后,电池百人会企业家“问道”活动再次启程。 

16日,电池百人会企业家“问道”金沙滩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拉开帷幕。“问道”系列活动为企业家俱乐部活动,旨在为企业家们深入交流行业热点话题,探讨锂电池产业链最新技术研发方向和市场动态提供交流平台。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给予了本次“问道”活动以大力支持。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闭门沙龙上,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分享了《新时代 新动能 新蓝海——'2018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行总结报告》,通过八大动向解析上半年市场格局,探寻新能源锂电企业生存之路。

以下为报告原文:

探寻新能源锂电企业生存之路 八大动向解析上半年市场格局

新时代 新动能 新蓝海——'2018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行总结报告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 于清教

 2018年以来,为深入了解新能源企业产业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就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整合、资本对接等建议,在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微号:CBHA100)、锂电“达沃斯”组委会(ABEC)、电池网(微号:mybattery)、我爱电车网(微号:xevcar)、能源财经网联合主办的新时代 新动能 新蓝海——'2018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行走过了“七省二十市”,跨越江苏省:镇江市、南京市、常州市、苏州市、张家港市、南通市、宜兴市;山东省:青岛市、枣庄市、菏泽市、济宁市;河南省:新乡市、焦作市、开封市、驻马店市;浙江省:湖州市、杭州市、余姚市、宁波市;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累计行程:驾车13000公里,高铁15000公里,飞机28000公里。

调研团参观调研了52家企业,其中电池企业16家;锂电正负极材料企业11家;隔膜企业7家;电解液企业3家;设备企业5家;储能企业1家;车企、桩企及其它9家。

调研企业/机构主要包括: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嘉远特种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天臣新能源研究南京有限公司、贝特瑞(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江苏安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博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江苏索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族展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锦美碳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凯普瑞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天津金牛电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东皋膜技术有限公司、济宁市无界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封市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乡市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青岛海鑫达不锈钢容器有限公司、青岛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远东福斯特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浙江长兴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天能动力国际有限公司、浙江超威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湖州创亚动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湖州金冠鸿图隔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五星铝业有限公司、杭州新时空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美都海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调研企业公开的信息来看,调研的14家电池企业锂电池总产能超62Gwh;在9家正负极材料企业中,正极材料总产能超8.5万吨,负极材料总产能近7.5万吨;6家隔膜企业总产能11.4亿㎡;2家六氟磷酸锂生产企业总产能1万吨;1家电解液企业产能达1万吨。

此外,2018年上半年,在政策及市场双向倒逼的压力下,新能源锂电行业产能释放加快,投资扩产热潮持续,大手笔并购案例频现。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在新能源锂电行业,有21个开工项目,投资总额逾1422亿元,其中投资额超两百亿元的项目有4个;17个项目投产,6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额度,投资总逾492亿元;53个新增投资项目,总体投资金额逾2676亿元;在媒体关注度较高的20例并购事件中,公布交易金额的有13例,总金额约280亿元,平均交易金额高达21.51亿元。

快速扩张的新能源锂电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上半年新能源行业出现了以下几个明显变化:

一、政策市场影响,各梯队企业生存状态发生巨变

中国作为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2018年以来,在顶层设计方面,新能源汽车新政密集出台,引发行业巨震。

从行业整体形势来看,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银行放贷全面收紧、并购重组监管审核趋紧、企业前期盲目投资扩产等因素影响,“钱荒”蔓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高估值泡沫开始破裂,融资规模缩减,放弃并购重组的企业增多,各梯队企业生存状态也发生巨变:有昔日电池巨头倒下,有跨界企业黯然离场,也有众多中小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

从上市公司发布的业绩报表及预告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业绩大分化,比亚迪、长安汽车、安凯客车、中通客车等主流车企业绩均出现下滑;电池企业在“上挤下压”的生存环境下,多家企业业绩增幅放缓,甚至出现亏损;电池企业业绩不佳,传导到四大材料领域,隔膜及电解液产能过剩、价格低迷,正极材料企业业绩增长受限原材料价格上涨,负极材料价格虽稳但利润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缩减;而在钴、锂等上游资源领域,业绩普遍向好,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盛屯矿业、洛阳钼业等企业上半年业绩都有较大增幅。

从调研情况来看,新能源行业靠补贴支撑起来的投资信心开始摇摆。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德贤认为,新能源补贴政策推动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由于补贴政策不断调整,导致各个企业的发展策略也不断调整。而补贴发放越来越晚,也造成整车、电池、材料、设备等领域的企业经营现金流出现问题。

二、外企加速入华建厂,中企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两年来,依靠政策红利和补贴优势,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外资企业发力进入中国市场,以期分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红利。

今年5月,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南京乐金化学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已进入中汽协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

最新消息显示,工信部公示申报的第31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中,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供货的新能源商用车开始应用;松下位于大连的“新能源专用方形锂电池工厂”已开始生产供货;总投资20亿美元的LG化学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南京;韩国SK也宣布准备在中国建设15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此外,在刚刚过去的7月,汽车领域中,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上海和北京建设整车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项目相继落地,位于上海临港区的特斯拉整车项目年产能将达到50万辆。中德也签署了多项大单:西雅特将参股江淮大众、一汽大众组建两家新合资企业;长城宝马投资51亿组建合资公司;蔚来牵手博世发力自动驾驶;国汽与大众推动智能汽车发展。

跨国巨头已在华抢占先机,中国电池企业、车企也开启走出去步伐。新能源车企以比亚迪是典型代表,从乘用车、客车到特种车辆,再到云轨项目均有产品在国外落地。

在电池领域,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已基本主导了全球锂动力电池市场。7月,宁德时代宣布将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为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等全球知名车企配套。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车企、电池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三、全产业链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在资本过度介入下,新能源产业链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投入整车项目累计达到91个,21个省宣布了新能源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283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16家新造车企业拿到了发改委造车资质。据《新能源汽车蓝皮书(2017)》统计数据,25家传统车企和新进企业,到2020年合计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高达609万辆。

而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200个,累计相关投资金额达到1万亿元,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目标达到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销量目标的10倍。

储能世界网讯: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最新统计数据则显示,现在中国有487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但这并不是说它们都能生存下去。有观点认为,未来五年内,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中只有10%能够存活下来,有些分析师甚至认为这个数字只有1%。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透露,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

在电池材料领域,也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特别是在隔膜及电解液领域,过剩现象尤为严重。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峰表示,在国内新能源市场,高端产能不足、低端过剩现状明显,企业间价格战激烈。预计2019年、2020年将有10%以上的电池厂、材料厂关门,大洗牌已经开始,没有资金实力、产品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的企业将无法存活,最后能活下来的企业只有30%。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岳敏透露,负极材料领域,前四家的产量加起来已经够全球使用一年。

总结企业家们的观点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引导资本市场投资锂电行业,“强者恒强”局面将日益凸显,没有资金实力、产品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的企业将很难存活。企业发展要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控制风险,同时还可以从细分领域市场入手,而不是一味地低效率、重复性产能扩张。

四、钴、锂价格震荡,矿产资源争夺战持续

锂电池综合特性优异,在政策支持与资本助力下,逐渐成为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流路线。相关原材料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开始转向生产与锂电池配套的材料。钴、锂作为锂电池上游主要原材料,近年来,受政策及市场影响,价格震荡运行。

据自然资源部2017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的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锂矿查明资源储量下降了2.4%。截至2017年底,全国锂矿查明资源储量967万吨,比上年净增加5.92万吨,增长0.6%。2017年,全国锂矿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5.03万吨。

而据生意社数据统计,碳酸锂的价格由2015年底至2016年初首现第一波大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6万元/吨到17万元/吨,涨幅高达183%;2016年碳酸锂的价格小幅回调;2017年下半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13万元/吨拉升17万元/吨;到2018年7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重新跌回11万元/吨左右。

在钴资源方面,我国钴产量比锂资源更少,但却是钴消费大国,对外依存极高。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已将钴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将其作为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

自2016年7月起,电解钴价格逐步攀升,从20万元/吨上涨至2017年12月末的53万元/吨;2018年4月,钴价首次下跌,从66万元/吨的高点开始回落;2018年7月电解钴报价约50万元/吨。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动力电池产业对钴、锂资源的依存性将持续增强,为确保稳定的锂和钴供应,减弱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风险,尽管目前锂、钴价格下行,在世界范围内矿产资源争夺战仍然日趋激烈。中国企业,从电池材料企业到电池企业再到车企,纷纷在海外投资矿产,布局钴、锂、镍等矿产资源。此外,据媒体报道,印度政府也已要求所有国有矿产公司集中资源,在海外收购钴、锂资源。

五、高镍三元进程加速,全产业链掀技改转型潮

在补贴退坡及“双积分”政策的“蝴蝶效应”下,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向高能量密度升级。目前,正极材料虽然整体产能过剩状态,但主流材料企业仍大手笔布局高能量密度电池,以应对即将打开的电动乘用车市场。

目前虽然常规三元材料占据主导地位,但已有多家电池企业开始量产高镍NCM622产品,宁波容百等部分企业NCM811产品也开始批量供货。与此同时,与高镍正极材料相匹配的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也在持续研发生产中,全产业链掀起技改转型潮。

此外,除了高镍化,今年在三元电池领域还有一个变化——软包电池领域布局加快。在三元软包电池领域,中国在数码软包电池领域已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但在动力电池领域,出货量占比不高。随着政策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要求的提升,亿纬锂能、力信能源、孚能科技、盟固利、捷威动力、上海卡耐、中航锂电、天劲股份、桑顿新能源、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已在三元软包电池领域有所布局。

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卫东认为,提高电池续航里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可能固态电池等电池新技术会不断出现,但由于成本目前都非常高,近期都难以突破,电池产业链企业可先聚集起来以三元材料作为契合点,进行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

六、继石墨烯之后,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回热

锂动力电池的综合性能要强于其他类型的电池技术,但在现有材料体系下,很难拥有可媲美传统燃油车的续航里程,研发新型电池技术是必然的选择。

2016年以来,石墨烯大热,业内预计,2020年石墨烯将撬动万亿产业链。但受制于产量及成本,资本市场上大热的石墨烯,目前仍难以大量进入实际应用中。

2018年,继石墨烯之后,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回热。但是,与石墨烯一样,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往往面临着种种风险与压力。

目前,中国燃料电池行业虽然已有产品走出实验室,但要实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200万辆的保有量,仍面临氢气存储与运输难、核心技术受制、系统成本高企、加氢站稀缺、资金链紧张等诸多困难。Information Trends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13年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到2017年年底,全球总计售出6475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而在2016年之前,仅售出3000辆。在中国,直到2016年,我国的燃料电池车总产量仅629辆;2017年总产量为1272辆。

不过,燃料电池产业步伐虽慢,企业的投资信心不低。雄韬股份总裁张华农透露,据测算,燃料电池未来的成本比锂电池要低,上批量以后,前途会非常广。

至于固态电池,还处在研发竞赛阶段,业内还在探索快充、高安全和长寿命,并且能支撑产业化的最佳技术,目前为止大规模生产不具可行性。

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其鲁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固态电池有很长的生命力,但如果不能在固态电解质方面有所进展,固态电池就无法实现很多性能测试。无论是从国内外专利技术报道,还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目前还看不到固态电解质能够像液态电解质那样在低温下、大功率的充放电条件下实现目标性能。此外,固态状态下,如何把能量密度做得更高至关重要。在现有技术上,如果不能解决固态电解质和正极、负极之间的关系,电池体积就会上升,不像液态电解质可以以分子的大小和尺寸进入到所有的颗粒物之间,并进入到隔膜中去。

总体而言,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回热,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迫切需要不依赖化石燃料、并且储量丰富的能源,石墨烯、燃料电池、固态电池路线或将成为未来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七、531补贴新政后,光伏企业密集出售电站资产缓解资金压力

在装机规模持续爆发和财政补贴缺口巨大等多重压力下,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光伏行业进行规模控制,补贴大幅下调,并鼓励光伏电站进行竞争性招标、鼓励分布式市场化交易,被称为“最严苛光伏新政”。

“531新政”发布后,短期内,光伏行业将进入一个相对低谷期,新一轮行业大洗牌开启,光伏行业的剧烈震荡也对电池储能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从市场表现来看,新政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6月4日),A股光伏板块整体市值蒸发147亿元,港股市场光伏概念股最大跌幅也超20%。另外,由于装机量和补贴的减少,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多家光伏企业开始出售光伏电站资产。

对电池企业而言,531补贴新政后,来自储能领域的订单或将有所减少,再加上车用磷酸铁锂系电池也在去产能,低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规模将进一步缩减,需求下滑将对全产业链的价格造成较大冲击。

不过,从长远来看,“531新政”利于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通过降成本、转市场、升技术等多举措探寻出路,有利于行业独角兽、龙头企业的崛起。

八、动力电池“退役潮”开始爆发,电池回收日益受重视

2018年,首批动力电池回收潮已经来临。有机构预计,2018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可达50亿元。预计2018-2020年,国内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年报废量或达35万吨。

电池回收日益受到政府重视。2018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

2018年2月,工信部牵头七部委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汽车生产企业放在责任的首位,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7月3日,工信部节能司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的出台,是正规化动力电池回收制度的第一步,将按照相关要求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7月25日,工信部牵头七部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推动汽车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回收服务网点,充分发挥现有售后服务渠道优势,与电池生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企业合作构建区域化回收利用体系。通知还提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形成成熟的市场化机制。

储能世界网讯:

在多重动力驱动下,目前已有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开始布局电池回收利用领域,主要包括材料企业、电池企业、车企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北汽、东风汽车、格林美、芳源环保、邦普、中国铁塔等等。

有研究机构分析称,随着各路资本抢滩布局,动力电池回收规模有望在2018年谋求破局,从而在未来形成百亿新风口。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称,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技术领域跟日韩差距拉近,国家每年投三四百亿来支持动力电池的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把动力电池产业打造成中国工业另外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材料到电芯、PACK、运营、储能、整车厂全产业链需要重视战略合作。随着锂矿、钴矿资源的减少,回收利用会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培育业务,形成循环经济的模式,会产生很多的商机。

调研总结与观点

综上所述,2018年以来,受新能源政策、市场影响,各梯队企业生存状态发生巨变;钴、锂原材料价格震荡,矿产资源争夺战持续;高镍三元进程加速,全产业链掀起技改转型潮;新能源产业链整体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动力电池“退役潮”开始爆发,电池回收日益受重视;继石墨烯之后,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回热;外企加速入华建厂,中企走出去步伐加快;531补贴新政后,光伏企业密集出售电站资产缓解资金压力等一系列市场变化。

我个人认为,新能源之路虽有坎坷,但“上有政策扶持,下有市场需求”,总体前景向好、趋势特征明显。我建议,除了抱团取暖、还要控制欲望、理性扩张、警惕合作风险,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市场。在新一轮深度洗牌中,剩者为王,控制住风险者才能生存下来!

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因内容为机器人自动从互联网自动抓取,如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平台,请和我们联系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18626060360,谢谢!

(0)
管理员管理员
上一篇 2022-12-01 22:15
下一篇 2022-12-02 11:14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