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7月开 中国碳中和成港股唯一碳资产和碳交易概念股

储能世界网讯: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碳排放减少。届时,政府会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额度分配给企业,超额排放的企业需要到碳交易所购买其短缺的配额,否则将会面临巨额罚款。

开启全国碳交易市场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事业来说影响深远。自2020年9月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30·60”碳减排目标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从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十四五”规划也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五年规划,并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方案的密集出台之下,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正加速推进。

国家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大趋势下,资本市场围绕“双碳”概念的投资热度不断升温。

“双碳”板块借着政策红利与时代风口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举成为今年市场中最大的热点之一,巨大的投资机会正孕育其中,伴随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释放和落地,迎来爆发期。

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开启,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从投资机会来看,随着港股市场对于”碳中和”“碳资产”认识的逐步深入,并受A股市场带动,“碳交易”“碳资产”概念股的价值必将在港股市场上有所体现。有市场人士表示,A股市场对“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等投资概念的认知已经很好,当前已经建立起相应的板块和指数持续跟踪相关投资的趋势,较具参考价值。比如富途行情终端的A股碳交易板块指数以去年12月成立时的1000基点起算,至今的指数表现站稳1600点之上,这意味着短短的7-8个月时间内其整体涨幅已逾60%。

目前来看,中国碳中和是香港资本市场中唯一的“碳资产”概念股,据富途行情数据所示,中国碳中和最新的PE-TTM不足5倍,因此,该公司仍有机会获得“稀缺性”溢价。

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线在即,金融创新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线之所以能够掀起资本市场的关注热浪,与其背后孕育和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息息相关。

根据我国“30·60”碳减排目标,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只有30年,远远短于于主要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尽量去缩短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跨度至关重要。要在这样高难度的背景下,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技术变革和金融创新缺一不可。而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正是金融创新方面的一大重要实现路径。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近期表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制度体系设计已完成且满足上线要求。”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启,将会打破以前各地方性碳交易市场的藩篱,改变市场交易量较小的局面。

并且,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发展,除了现有的2225家电厂之外,越来越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将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未来将会把市场参与主体从排放单位扩充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市场的交易品种也会从现货扩展到掉期、远期、碳指数等衍生品领域,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层次性的碳交易市场。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落成,其背后的投资机会也显露出来。业内人士指出,到“十四五”末,有望建成一个交易额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3万亿元。这样的一个市场规模有望支撑碳排放权成为一个新的受欢迎的大类别资产。

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民生证券前副总裁管清友表示:“未来,伴随着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导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发挥市场化力量,推动绿色转型,其前景大有可为。”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7日国常会上,亦明确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

二、碳价长期上行利好碳资产管理行业,中国碳中和先发优势打开公司长期空间

减少碳排放目前已是全球共识,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后,在规范透明的市场机制下,伴随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减少碳排放目标确定,碳价格未来的上升趋势也将进一步明确,对于碳资产管理行业直接构成重磅利好。

申万宏源研究发表的碳中和系列报告之碳定价篇明确表示出其看好碳资产管理行业的观点。

全球视野之下,未来随着全球碳定价体系的不断深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有望上行。而据碳定价高级别委员会估计,要想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每吨二氧化碳定价在2030年前至少要达到50-100美元。该价格区间对比于目前中国各地碳交易试点市场的碳排放交易价格,存在较大的潜在可比空间。

从碳定价的本质来看,碳价格的上升有助于达成减碳目标。具体来看,碳定价指的是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订出费用,由此可以确定企业需要为碳排放量支付多少费用,并期待能因此提高企业或国家的减碳意愿。当价格订得越高时,企业或国家对于降低排放,还有投资低污染能源的动力就会相对变大。

另外,在碳交易制度下,设计碳排放额度让有超量排放需求的企业能向有多余的企业购买额度,有助于奖励企业投入更多绿色行动。而从市场机制来看,供需是决定价格的核心。碳价上行的最大影响因素也将在于整体碳排放的收紧。

实际上,我们看到,尽管早在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但由于各试点交易碳市场成交规模较小,流动性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试点的碳排放免费配额较多,整体市场供大于求,实际的碳交易较为冷清,碳价格较低。

但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以及后续对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量有了更具体的目标,未来碳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

进一步结合国际碳交易市场来看,在今年3月,欧洲议会已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决议,计划征收碳关税。一旦2023年碳关税正式启动实施,欧盟将对进口商品的含碳量进行征税。基于欧洲碳价与他国/地区碳价的差值计算碳关税的机理,国际碳市场有望在未来实现逐步连通、各国/地区的碳价有望走向趋同。

考虑到目前,欧洲碳交易价格已约为中国各地碳交易试点市场中间价的10倍或以上,随着全球碳关税机制下的贸易发展及碳市场的融通,也将进一步倒逼我国碳交易价格上涨。

据6月27日彭博新闻报导,欧盟正在计划收紧碳市场,减少免费碳排放配额的发放,并为一些新行业的污染定价。市场预期随着政策的收紧,将带动欧洲碳价格进一步走高。

今年以来,欧洲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价格持续创出新纪录,最新交易价格已经升穿并稳固在50欧元/吨上方,而据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数据显示,EUA现货在7月首周五的收盘价为57.24欧元/吨;碳期货方面,7月首周五的EEX21年12月份交割的EUA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量为383.1万吨,结算价为57.35欧元/吨。

结合我国的碳排放供给,并据我国“双碳”目标以及此前实施的年度配额分配方案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量应整体呈收敛趋势,且在前期或较快下降、后期逐步趋于稳态。这也意味着在中长期,碳价上行仍将是趋势所在。

随着国内碳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以及碳价格的上扬,中国碳资产管理行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一方面,在严格的减排目标和国家意志下,市场对绿色节能的需求将驱动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并逐步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中来。通过开展碳交易,企业不仅能够完成碳排放的要求,同时也能够通过碳资产获得收益。

另一方面,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碳资产管理,也将借由专业机构从中指导,并衍生出巨大的围绕碳交易产业链的服务市场。对个体而言,未来亦不排除碳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向普通大众开放,进一步催生巨大的碳资产管理交易与服务市场。

在此利好下,早期玩家必然是最为受益的标的。就当前资本市场而言,中国碳中和无疑是其中之一。

三、独一无二的中国碳中和:产融两端打造业务闭环,稀缺性突出

中国碳中和是目前资本市场上唯一一个同时从事碳汇资产开发、碳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标的,也是港股“碳中和”“碳资产”板块中最为纯正的概念股之一。完整的业务链条令公司本身稀缺性尤为突出,也深受市场追捧,股价相比年初也有了三倍以上的涨幅。

从公司业务结构来看,中国碳中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业务链条,既包括新型植树造林和碳汇开发、负碳技术投资和应用等产业领域业务,也包括了碳资产管理和运营等金融资管端业务,产融两端业务协同效应突出,以独特的“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业务闭环,帮助公司建立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深刻理解了技术变革对于碳中和的长远意义,十分注重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今年,公司先后聘任姜冬梅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生态建设领域专家陈蕾为公司董事,进一步确立了其人力资源在碳中和产业中的绝对优势,为业务长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人才壁垒和技术壁垒形成互为协同驱动的正向循环发展模式。

从大型的央企、国企再到实力民企,从产业端的森林碳汇等碳信用资产的开发再到碳封存、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应用,中国碳中和不断探索出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合作的新空间,确立了公司在碳中和、碳交易领域加速开发和管理碳信用资产的趋势,积极迎接即将到来的碳资产管理大时代。

在具体业务推进方面,公司已经和多家实力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例如公司先后与大型央企、国企(如中化集团、中节能环保集团)建立起牢靠、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刚过去的6月底,中国碳中和发布自愿公告,宣布与香港上市公司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公司名称“粤丰环保”,代码01381)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打响了与实力民企共同围绕着碳信用资产开发,碳封存、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应用,以及碳资产管理与交易进行协同合作的“第一枪”。

据了解,中国碳中和与粤丰环保的合作同时包括了聚焦在中国碳市场的中国核证减排(”CCER“)项目,业内人士指出,CCER能够按一定比例和规定用于抵消碳排配额,因而可长期受益于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及碳交易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

国际业务方面,公司也有所突破。今年5月,公司完成了300多万吨的国际核证减排量收购,且进入了公司在全球最大的两家国际碳信用资产交易平台Gold Standard和VERRA的自有账户,为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已拥有涵盖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填埋发电、煤层气发电等不同类别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后续也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根据以上业务发展思路可总结出,凭借该公司在碳资产开发与碳资产管理上的独特商业模式和执行力,中国碳中和一方面战略性地购买或储备了大量优质的碳信用资产(GS和VCS),另一方面又具备了持续开发国内/国际认可的碳信用资产(CCER、GS和VCS)的能力,短短几个月已经使公司真正成为中国碳市场的“领头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碳中和已迅速跻身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碳信用资产持有者。

综合来看,碳中和是有望诞生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大公司的黄金赛道,中国碳中和能够快人一步早早布局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同时,其完整的业务链条所形成的稀缺性也吸引了资本市场更多关注,对于其未来发展是一大助力。

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落地之时,中国碳中和也会乘势而起,成为碳中和这股历史浪潮中亮眼的存在。

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因内容为机器人自动从互联网自动抓取,如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平台,请和我们联系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18626060360,谢谢!

(0)
管理员管理员
上一篇 2021-07-15 20:38
下一篇 2021-07-16 09:46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