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充电难一味建桩还不够

储能世界网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4小时充电”的新闻上了热搜,再次凸显了新能源汽车上路充电难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配套的充电设施建设也大步提速:在城市核心区,从5公里充电圈、3公里充电圈发展到每公里充电圈;在高速公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充电网从布局七纵四横两网格发展到覆盖十纵十横两环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不断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

但需要明确的是,网络完善是解决充电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毕竟充电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暴露出多方面问题:标准不统一、燃油车占位严重等原因导致充电桩利用率低;节假日充电时段冲突,导致充电难;由于前期投入大、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成本回收周期长,致使盈利难等问题长期困扰充电桩产业发展……这些问题并非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要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不能就充电而充电,而要站在匹配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节奏的高度发力。

其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早已明确指出,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要积极推广以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由此可见,充电难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大量充电设施涌现对电网可能产生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平抑电网波动等多重功效的换电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从年初的7.2%一路攀升至8月的17.8%,且有望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这意味着整车发展呈现加速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慢充、快充、换电等多种技术、应用场景也不能再按照此前的规划稳步发展,也要全面提速。当然,前提是理顺相关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让各方均“有利可图”。

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但关键还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生产力,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目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的“成绩”就是典型代表。同时,要实现加速发展,整车、电网、电池、充换电设施企业等各方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合作,打通产业链,并通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攀升、充电网完善、动力电池技术革新等领域的新突破,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这才是产业链协同的应有之义,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充电难的问题。

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因内容为机器人自动从互联网自动抓取,如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平台,请和我们联系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18626060360,谢谢!

(0)
管理员管理员
上一篇 2021-10-21
下一篇 2021-10-21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